牢记总书记嘱托!云南省怒江各族儿女决战贫困奔小康
作者:环球在线新闻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0-04-11 08:06:10
报道:杨成林 夏万举 彭建清 刁燕燕 方之舟 特约记者杨程西南报道
环球新闻报道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乡亲们回信,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纸书信,万千情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发了怒江各族儿女的干劲,点燃了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坚定了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从高山小寨到易地扶贫安置点,从产业基地到田垄地角,55万怒江各族儿女牢记嘱托,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吹响嘹亮的号角,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79岁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每天傍晚都会召集村里的年轻妇女,一起编织独龙毯,添补家用。 “只要能动,就不能歇。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李文仕从小就跟母亲学独龙族传统手工织布。“传统手艺不能丢,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过去,我们织布裹身。现在,我们要用独龙毯织出好日子。”李文仕说,党的好政策,让独龙族过上了幸福生活,独龙族子子孙孙都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永远感谢党,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用自己双手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行走在独龙江峡谷,满眼春色。曾经泥泞狭窄的土路、简陋破败的茅草房不见踪影,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灰顶黄墙的独龙民居和整洁的街道,如同一幅画卷,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
跨入新时代的独龙江乡,生态良好、民生幸福。全乡1000余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业遍地开花,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6个村委会通柏油路,大病保险全覆盖,孩子们享受从学前班到高中的14年免费教育,独龙族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保持100%。 趁着午休空隙,泸水市巴尼小镇搬迁户王艳芳在阳台上编织用于制作传统服饰勒墨的麻布。“我们巴尼人(白族支系,自称巴尼人)鲜花节到了,虽然今年不举办活动,但也要让孩子们穿上漂漂亮亮的民族服装。”3年前,王艳芳从高山搬迁到集镇上的安置点,小孩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自己与丈夫在附近学校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空闲时,她织麻布制作巴尼服饰,一年能卖个四五千元,过上了和美安乐的好日子。 美丽公路近在身边,楼上生活,下楼务工,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奔头。巴尼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图景,看得见、摸得着。
泸水市古登乡念坪村是一个悬崖上的村庄。200多户傈僳族群众在陡峭、狭窄的石头夹缝里种包谷维持生活。 村民恒化波,4亩多包谷地的产出就是他们一家四口一年的口粮。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一次大暴雨,就可能把辛辛苦苦种好的包谷冲毁。恒化波说,除了包谷,什么也种不了,年景不好,就全靠国家救济了。现在,部分群众搬迁至江边的安置点,日子有了新盼头。“党的政策阿克几,怒姆巴赛嘎其其(党的政策非常好,边疆百姓笑开颜)。” 每年7月,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小龙村委会高补登自然村的草地上,村民唱起悠扬的“摆时”,欢庆花椒采摘节。一个只有52户的自然村,900亩花椒环绕村寨,1600亩核桃遍布山野,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生态好、产业旺、百姓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傈僳族群众闻着花香奔小康。美丽生态,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种树兴果,盘活山林,极大改变了怒江多山缺地、有物缺钱的状况。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变样,由过去单一的刨土为生,到开车跑运输、做生意、外出务工、旅游接待,到发展绿色产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中药材,增收来源逐渐多样化。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至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峡谷,一条百里长的草果长廊成为“生态怒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金果银果不如普拉底的草果。”普拉底乡党委书记杨玉华说,不种包谷种草果,美了峡谷,富了百姓,水土流失、沟壑纵横的状况基本消失了。
108万亩草果、200万亩核桃、30万亩漆树,在扮靓怒江峡谷的同时,支撑起两岸农民群众真正能够靠山吃山,不种地也能脱贫致富。
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民宿客栈,独龙族群众的脚步匆忙而坚定。 龙元村板旺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羊肚菌种植基地里,负责人张志辉和社员们砍杂木建遮阴棚。今年,独龙江遭受大雪天气,合作社羊肚菌减产不少。“我们种植羊肚菌已经有三年,一直摸索适宜龙元村土壤、气候的种植管理技术。今年有些损失,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只要好好干,就能大丰收,卖个好价钱。”张志辉对羊肚菌种植充满信心。 持续深入的扶志扶智,带给独龙江的变化,不仅仅是住房的改变、交通的通畅、产业的兴旺,更有独龙族群众素质、思想观念的巨变。 村容环境每日一扫、家庭内务每日一晒、产业发展多种多样、文化娱乐丰富多样。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氛围日渐浓厚。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们‘脱贫只是第一步,美好的日子在后头。’大家都在铆足劲,拼命干活,让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张志辉说。 曾经雪山冰冷、沟壑阻隔的独龙江,如今姹紫嫣红,生机勃发。 清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通甸村村民和保才忙着给鱼塘投食,赶土鸡进山林。 2017年,和保才突发重病,多年来的30万元积蓄全部花光,还负债7万多元,富裕户变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和保才出点子,用镇信用联社扶贫贷款建了2亩鱼塘,围了一片林地,养鱼养鸡养猪。去年,和保才出售了50多只土鸡和肥猪19头,收入5万多元,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清明节,泸水市人社局就业服务局副局长胡丁赶往称杆乡,开展扶贫车间棒球培训和外出务工宣传动员。“搬迁群众多,就业帮扶工作一刻也拖延不得。”胡丁说,务工经济已经成为贫困群众,特别是搬迁群众脱贫增收的一大途径。今年3月底,泸水市到省内外转移就业人数就达4.8万人。
兰坪县河西乡克卓村村民蔡成一直不愿搬迁,背包工作队员十多天蹲点动员,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处讲清讲透,一起牵手进城。 “刚下来时,不习惯,还怨背包队。进城一年,变化太大了。得感谢他们了。县城与山上不一样,做什么都方便,打工赚钱机会多,特别是对娃娃将来发展有好处。”蔡成开心地说。 今天的怒江大峡谷,一栋栋崭新靓丽的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一片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矗立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扶贫车间布满城乡。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
沟箐山梁,瓜果飘香;密林深处,汽笛嘹亮;田间地头,29支背包工作队、255支驻村工作队和32支驻点工作队与各族人民牵手相携,牢记嘱托,苦干实干加油干,兴产业、断穷根、建新家,合奏出一曲曲新时代怒江峡谷最美妙动听的脱贫攻坚之歌,编织更加美丽动人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