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开远市通过机制创新、服务提质、融合发展的系统实践,深化“三个机制、三个服务、三个融入”工作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开远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子。2025年,开远市双拥工作成绩突出,成功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实现“八连冠”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云南省开远市通过机制创新、服务提质、融合发展的系统实践,深化“三个机制、三个服务、三个融入”工作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开远特色的双拥工作新路子。2025年,开远市双拥工作成绩突出,成功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实现“八连冠”历史性突破。
通过健全军地共建机制,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区域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协商机制、联络员会商机制、情况通报机制“五项制度”工作机制,有效打通军地协作壁垒,实现市、乡、村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坚强有力的双拥工作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召开专题会议32次,研究解决军地互办实事120余项。
同时,规范社会联动机制,推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军民受益”的社会化拥军模式,44家金融、文旅、医疗企业签订拥军协议,推出景区免票、商超折扣等面向全国退役军人的20余项优待服务。在全州首次实现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持优待证刷卡免费乘坐开远市内公交车。
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紧紧围绕红色教育故事、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活动,构建全方位红色教育体系,深挖172位开远籍和在此任职的将军事迹,编纂《将星闪闪耀开远》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收藏。打造三台寺烈士陵园、双拥主题公园、开远解放陈列馆等教育阵地8处,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300余场次。以崇文小学“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为标杆,创新“少年军校”实践模式,形成“开学第一课+军事训练+红色研学”育人体系,相关经验在全国少年军校现场会推广。
优化“三个服务”,打造军民融合新标杆。立足“部队所需、官兵所盼、地方所能”,构建覆盖军事保障、优抚安置、就业创业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以高效化、规范化、特色化服务实现保障力与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支前保障服务高效化,2021年以来,市级财政投入1.71亿元,打造万亩训练基地,建设部队营区周边道路与专用供水管线。投入450余万元,完成开远军供站维修改造、设备购置更新和环境整治美化,开远军供站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优抚安置服务规范化,以“一站式”集成办理为突破口,严格践行“13个双百”服务标准。在军转干部安置、退役士兵保障、军队退休人员接收、优抚政落实、“三后”问题解决等13个关键领域,实现政策精准落地率100%、服务对象满意度100%。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提供从移交安置到就业创业、从生活保障到子女教育的全周期服务,让尊崇军人、关爱军属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
就业创业服务特色化,坚持把解决好退役军人的“后路”问题作为保民生、顺民心的重要民生工程,构建“培训+孵化+就业”服务体系,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0余场次,举办10场专场招聘活动提供1.5万余个岗位,助力320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创业,组织110名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定向招录14名大学生退役军人到事业单位岗位,开发乡镇(街道)公益性岗位安排困难退役军人就业15名。推动全省首家建设银行“八一特色支行”落地开远,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0余万元,带动就业40人,形成“拥军—创业—富民”良性循环。
围绕“三个融入”,开创军民共建新局面。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航道,通过产业互促、治理协同、乡村振兴三大融入工程,实现国防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多元融入社会发展,联勤保障部队926医院与4个乡镇建立“医共体”,投入800万元升级基层医疗设施,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驻开部队积极开展社会公益,累计捐资助学30万元,植树造林1000亩,无偿献血3000余人次,形成军地携手、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
协同融入社会治理,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作为重要抓手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组建86支退役军人服务队伍,构建起全域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应急处突、社区服务、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5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分别入选全国1000支“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融入乡村振兴,开远市深化军地协作,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77126部队投入300万元定点帮扶羊街乡宗舍村,军地联合抽调12名骨干组建党支部工作专班,创新实施党员联培、人才联育、要事联商、工作联推“四联”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发展瓶颈,该部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全市实施“退役军人头雁工程”,建立“选育用管”全链条培养机制,选拔5名“兵支书”、64名“兵委员”进入村“两委”,为乡村振兴充实力量。10余名退役军人牵头领办合作社28个,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8个,带动1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