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着铁路工人穿着制服,带着大盖帽,似乎很威风,其实铁路职工的职业是很辛苦的职业,铁路24小时三班倒运转,工作没有白天和晚上,为确保旅客和货物运输的绝对安全,他们责任重大,工作中精力必须高度集中一丝不苟严格作业标准,曾经的米轨人每天都在克服着外界不知道的八难,今天就来说说这八难。
一是买米买菜难。铁路大量职工生产生活在沿线,沿线很多车站均坐落在偏僻的山间,没有街子没有商店,铁路职工家属买米买菜总是要到几站外的大站有街子的地方赶街购买,买一次菜要计划买够一周的量,错过街子就将造成一周无菜可吃,唯有吃咸菜渡日,许多小站因人数较少,没有食堂,职工下班后还要自己做饭,常年生活在这样的小站条件十分艰苦。
二是就医看病难。常年生活在小站的职工,他们就医看病十分困难,只能是备一些感冒发热拉肚的常用药。因为铁路职工家属看病就医难,铁路企业才有了自己的医疗系统,铁路医院,铁路卫生所,铁路保健站,班组小药箱等。尽管上级组织十分关心沿线艰苦小站职工,但突发疾病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因送医不及导致恶性后果的事件遇有发生。
三是饮水用水难。铁路沿线大多数车站均地处在半山腰上,导致很多车站职工家属洗衣洗澡到河里,饮水只能挑山沟里的溪水,有的溪水距车站较远,挑一担水要走两三公里。这种情况直到80代中期才有较大改善,上级投资在小溪旁修建水池安装水管,将水引到车站,在车站安装太阳能,职工才有了洗澡的地方。
四是照明用电难。昆河铁路通车后一直生产生活都是使用煤油灯,1975年前除少数大站有电灯外,沿线多数车站行车均使用电气路签煤油臂牌信号机,故障时便使用路票组织行车,职工生活照明也使用煤灯,煤油灯上常飘着黑烟,导致擤鼻涕时鼻涕里都是黑色的。由于那时没电没有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收音机均无法使用,沿线小站信息十分闭塞。为给沿线职工增添一点点娱乐,铁路成立了电影放影队,每一个半月左右带着发电机和电影机轮流到小站放一次电影,有的片子放了若干遍,但职工仍然向过年一样的高兴,常常随电影播放的进度背诵着早己熟悉的台词。直到90年代中期米轨380伏架空贯通供电线完成,很多小站才用上稳定的电源停用了煤油灯,用上了小站闭路电视,一时间职工家属无不欢心鼓舞。
五是子女就学难。沿线职工子女由于生活在山沟里的小站,上学读书成了一大难题,为解决职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铁路企业自办了中小学校。但学校不可能每个车站都办,故铁路子女读书问题直到今天仍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宜良铁路小学江头村办学点,那时小学五年制,一至五年级配置一名老师,算术语文历史地理体育通统一人教,每一年级只有一至两名学生,相互干扰严重老师顾不过来,最后还是回到宜良铁小,这样又导致学生包括6、7岁的小孩每天早上沿铁路走6公里上学,下午放学走6公里回家,好在那时的孩子能吃苦不要接送。如今改善多了,但沿线职工子女求学就学仍存在许多困难,小学借读、住校、走读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六是父母卧床敬孝难。铁路职工工作地点并非个人选择,铁路行车指挥讲的是半军事化,执行的是命令,人事安排执行的是“人事调令”,“令”的含义就是绝对的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纸调令就必须依令而行,准时到岗到位,多年来没有听说谁不执行调令,充分说明干部职工的纪律与服从意识。很多职工都远离父母有老有小,甚至工作、妻儿、父母分属三地,导致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很难在父母病塌前敬孝,常常是愧对父母和妻儿。记得大概是2001年时客运段一职工出乘前父亲生病急忙将其送进医院,不想几天后回来退乘时父亲己离开人世,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一生奉献给了铁路运事业奉献给了社会,却愧对了自己的父母与妻儿。
七是恋爱“娶”妻难。铁路行车线路养护均属于重体力劳动工作,且大多数职工工作地地处点深山小站工区,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找女朋友成为困难,再加之婚后长期夫妻分居,育孩后大量家庭事务工作只能是女方承担,导致一些艰苦小站职工取妻育孩成为问题,2000年前后社会出现了一波离婚朝,身处艰苦小站的职工也未幸免,也波及到了艰苦小站职工,一段时间沿线职工“赶潮”离婚,那时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似乎感觉很乏力。许多职工从不说自己的困难,默默的承受社会变革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在改革开放前有相当部分小站职工只能在当地农村找一妻子建立家庭,下班休息时还要回家帮助妻子做农活,这就是50、60后沿线铁路职工的家庭生活。
八是子女就业工作难。昆河铁路解放后约四分之三职工来自旧社会这条铁路留下的员工,有近四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参加解放战争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的退役老兵,当时的政策就是退役军人就地安置,许多北方老兵就这样留在了云南,大量已婚老兵只能举家迁移到昆河铁路沿线小站,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流血牺牲,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建设者。由于那时每家都有五、六个子女,沿线小站工区信息又十分闭塞,导致子女就业十分困难,岁数大的一波都成了下乡知青,实际没有初中毕业的子弟也找各种关系开证明,证明是初中生参加上山下乡到了西双版纳军垦农场,岁数小一些的1978年停止上山下乡政策后,做了待业青年参加了各站段办的“五七”待业服务队,女的大多随岁数增大嫁人做了家属,男的大多自谋职业及外出打工等,这就是解放后云南第一代铁路人及子女就业难的实际状况。这其中有一小部分按当时的政策一个职工退休可以一个子女顶替接班上岗,成为了云南铁路的第二代铁路人。如今回头看看当时的铁路子女就业压力有多大多难,也可想象为什么后来会有计划生育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铺天盖地的标语“只生一个好”,有职工超生被开除了公职。
这里例举的八难并非包括了昆河铁路人的所有困难,但从这八难中可感受到铁路人的艰辛,看到铁路人克难奋斗前行的坚韧不拔品格,回忆过去是为了不忘初心,述说困难是让我们看清铁路发展趋势,坚定信念拼搏前行。编辑:李继 审核:王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