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轨上的嬗变 ——读王福永长篇小说《嬗变》

作者:张绍碧 杨成林 陈应国 吉讯    来源:《红艺评谭》 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 环球在线    时间:2025-03-25 16:44:03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廷盖 王胜 徐龍雲 杨丽萍 刘宝昌

       “‘人是会有变化的。’王诚如送走张志刚后,冷不丁地从脑海里冒出这样一句,好在大家都已经散开,没有聚在一起,谁也听不见他的话。”这是王福永长篇小说《嬗变》中张志刚的得意门生王诚如看见自己的行政对手刑云堂与张志刚握手时的一个细节和心理描写。冷不丁的一句话,照见了王诚如的狭隘心理和理性背后的“疼痛隐忍”。

“人是会有变化的”,《嬗变》写的就是人的变化,在人的变化中,凸显时代背景和事业的变化。时代与事业的变化是有声有色的,而人的变化则是悄无声息的,正如“谁也听不见他的话”一样,《嬗变》中王诚如等所有人的变化,都是在谁也听不见,却能够品味得到的静默中发生的变化。小李的变化悄无声息,突然一声巨响,才发现变化一直存在,像岩浆一样存在于人的内心,存在于小李的内心。一声血光飞溅的爆炸,是内心聚变的爆燃,是对静默嬗变的提示与警告。小李的恋人要求小李调出深山小站,否则就一刀两断。小李在静静的努力中,对恋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由爱生怨,由怨变恨。当调动不能如期实现,恋人最后通牒时,小李的内心或者说是人性聚变,抱着恋人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药。作者把小李人性聚变的案例设置在《嬗变》的开篇,其警示意义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那一声血光飞溅的爆炸之后,嬗变却又从三个实习生的到来而悄悄地开始,在两条不能交汇的米轨线上悄然发生。

《嬗变》的叙事脉络,是三个实习生的成长经历。通过王诚如、李文林、赵向南三个实习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历史地把阿迷铁路分局的改革发展、事件情节、人物性格传达给读者。嬗变是人的嬗变,人的嬗变源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王诚如、李文林、赵向南三个实习生一起来到阿迷铁路分局迷哈地车站的时候,分别在车务、工务、电务跟着师傅实习,这时候的三个人,都是才来的大学生、实习生,都是一个站上的年轻人,没有级别之分,没有高下俯仰,三个人清纯如水、亲密无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变动、职务升迁、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差异,清纯如水、亲密无间的三个人之间,在看似人不变、情不变的吃吃喝喝中,间杂进了难以言说的隔膜和变化。

内向型的赵向南,是个学者型的人才,不善言语,不善交流,该喝酒喝酒,该工作工作,尽管后来做了总工程师和副主任,仍然一门心思做学问,把精力放在技术管理和科研上,与王诚如他们搭不上话,插了句嘴,就被王诚如黑脸呵斥:“这样偷听不好!”在王诚如的眼里,亲密无间的好友赵向南已经成了“这小子”,居高临下,俯视赵向南了。也许是赵向南有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考研读研去了,淡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圈。

李文林属于抬起酒来就干的外向型性格,但又软弱胆小,什么事都依赖王诚如,什么事都问王诚如,把王诚如看成老大哥,与王诚如无话不说,王诚如让劁鸡就不骟狗,也确实得到了王诚如的帮助,当了盘溪电务段的副段长。但副职还是受制于正职,李文林希望同是副职但已经主持工作的王诚如转正,到盘溪来领导他们工作。李文林是真心的,却被王诚如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顿,王诚如怎么可能到一个偏远的电务段去呢?而李文林也因为自己酒后乱性,成为王诚如眼中的“透明人”而抬不起头来,总是借故避开王诚如他们的聚会和活动,成了上班下班,只管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平淡副段长。

倒是王诚如,是三个实习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亮眼星星。王诚如与赵向南、李文林一起到迷哈地报到的时候,腼腼腆腆的不会喝酒,喝下杨老六的一碗“欢迎”酒后就呼吸不畅,烂醉如泥。醉过一回的王诚如就不怕再醉,仿佛一夜天就会喝酒了,而且喝酒的能力噌噌噌的往上长。王诚如运气不错,一路上得到张志刚赏识,在三个实习生中,第一个离开工区,第一个晋职当官,无论是任副职还是任正职,都是当时最年轻的副职正职。王诚如可谓是顺风顺水,如鱼得水。王诚如的风是张志刚,水也是张志刚。王诚如这条“鱼”之所以得到张志刚之“水”的滋养,靠三个比赵向南、李文林所不具备的“才能”,一是理性,二是乖巧,三是心机。王诚如的腼腆斯文中具有理性的思考,不像李文林他们雀屁股里放不下三颗豆,他把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当说则说,不当说就让他烂在心里。“文林,有些事糊涂一点对你只有好处,不要去和谁斗,现在我们的翅膀上连毛都没有,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伤及筋骨!”从王诚如对李文林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王诚如的理性也不是本真的,而是装出来的“糊涂”,但装得让张志刚喜欢。文化不高干实事的张志刚,除了喜欢王诚如的总结报告等材料做得好,还喜欢王诚如的乖巧。乖巧,使张志刚像喜欢宠物一样喜欢王诚如。无论什么时候,王诚如在张志刚面前总是感恩戴德和佩服顺从,每一句话都是张志刚口渴时的木瓜凉水、饥饿时的面包、疼痛时的止疼膏药。然而,在王诚如理性和乖巧中,包藏着极大的心机。如果说理性和冷静是为了审时度势,那么乖巧则是为了利用。王诚如顺从张志刚,感恩张志刚,赞美张志刚,都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都是为了张志刚之“水”的滋养。王诚如有了张志刚这棵大树,不仅可以办成很多大事,还可以对李文林他们颐指气使。王诚如可以受宠于张部长,却又容不得张部长关心其他人,张志刚与邢云堂握个手,王诚如马上心生“人都是会变的”的忧虑,张志刚年届退休,王诚如又发出“我们没有多少可以依赖的对象,张部长没有多长时间就要退休了”的感叹。王诚如的忧虑与感叹,使读者感觉到他的理性和乖巧,只不过是包藏心机的彩色包装。

在人性深处,精神层面是彼此趋同的,在这个趋同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趋同”而产生“近”或“远”,于是便有了“变”,或者叫“嬗变”。维护自己的利益,做自己的人,如李文林感叹的“利益面前无兄弟啊”。从人性精神趋同的角度理解,赵向南、李文林和王诚如的聚、近与远、变都是正常的,这就是社会生活的多彩和精彩。

小说的任务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嬗变》以改革为线,以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面,串写阿迷铁路分局的改革发展史,展示阿迷铁路分局的改革发展成果,刻画阿迷铁路分局改革发展中的人物形象。《嬗变》的出场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四五十人之多,但有的人物是过眼烟云,有的人物是从始至终,其中着墨最多又从始至终的人物是王诚如、李文林、张志刚、马公安、张山明、赵向南、郝卿明等等,但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不在于笔墨多少,而在于生动形象。小李引爆炸药、郝卿明命令推翻车厢保障铁路畅通等细节,笔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从不多的笔墨中跃然而出,鲜活在读者面前。相反,王诚如、张志刚、李文林他们的笔墨很多,除了给读者他们爱开会、能开会、会开会,讲话一二三、材料一二三的印象外,他们的形象很难鲜活起来,倒是王诚如喝醉酒、王诚如臭骂李文林、李文林与马丽喝酒、马公安破案、栗莉指挥演唱等等细节反而显得鲜活有趣、生动形象,特别是张志刚走出礼堂,仰望满天星斗的造型,把张志刚融入诗情画意之中,不仅刻画了张志刚反顾人生的苍然形象,又给读者拓展了回味的空间。

《嬗变》基本是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方式结构故事、推进情节,没有刻意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即便是写会议,也少有会议场景的刻意描写,开会就是开会,不是学习传达贯彻文件精神,就是布置工作总结经验。会议之外,车来车往、扳道维修、巡线检查就是铁路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简单重复、枯燥乏味。而喝酒似乎成为铁路职工打发日子,消遣寂寥的最好方式,于是,《嬗变》几乎是一部泡在酒里的小说,章节之间弥漫酒香,字里行间散着酒气,酒杯的清脆不绝于耳,劝酒的真诚令人心动,从工区到站点,从站点到路段分局,无处不是相聚觞酒,盏声频频。作者设置这么多的酒局,着墨这么多的酒局,其用心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反衬铁路职工简单重复、枯燥乏味、艰辛寂寥的生活环境吧。

《嬗变》是一部非虚构纪实小说,是一种介于方志、史记与小说之间的文本,即在事件真实的基础上,以改革发展为主线,以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小李、王诚如、李文林、张山明的恋情为辅线,主辅线并进,板块式组合,项链般串连,全景式的再现阿迷铁路分局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深刻揭示铁路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所涉事件包括对越自卫还击战、整党、整顿、大包干、顶职、行政负责制和党委核心作用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滇越铁路通车八十年、机构拆并、安全、干部年轻化、铁路大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南巡谈话、中越国际联运、三项制度改革、安全风险控制、滇越铁路通车一百周年、高铁入滇、文物保护、米轨开发等,这些事件基本属实,但人物全部虚构。《嬗变》的非虚构性在于它的编年体方式,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1982年7月25日星期日16:00”,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每一次会议、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每一次谈话,甚至每一次饭局,几乎都具体到年月日时,甚至具体到分。《嬗变》的非虚构性,还在于场景的真实性,如开远、蒙自、个旧、建水、石屏和迷拉地、迷哈地、草坝、碧色寨等等。非虚构作品的真实地点和具体时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真实感、亲近感和亲切感,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

《嬗变》的作者王福永是铁路职工,直接参与体验了铁路改革发展的过程,熟悉铁路职工的生活,熟悉铁路系统的工作环节和联系,加之他又参与过《云南铁道志》《云南铁道》《滇越铁路百年史》《滇越铁路史画》《建水古城小火车》《百年个碧临屏铁路》《车与人》等图书杂志的撰写编辑工作,探究的视角触及云南铁路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节点,触及铁路人的内心世界,占有得天独厚的生活基础和资料优势,熟悉铁路每一颗道钉的作用和铁路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写铁路题材的小说驾轻就熟,大有一气呵成之势,才听说想写小说,不久就把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铁路三部曲之一《嬗变》递到了我手中,让我倍感惊羡,捧读再三,感受铁路改革发展的生动画面、蓬勃生机和辉煌成果。想写,是胸有成竹的创作冲动。米轨上的嬗变会越变越好,相信在接下来的之二之三两部作品中,王福永会给读者展示更加精彩的铁路改革发展的史诗画卷。

       作者简介:张绍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创作出版小说集《美眸》《小玉的灯》《新家》《尴尬》,长篇小说《烟花刑》并在《天府早报》连载;文史散文集《随言私话》《视野的脚步》《木雕寓趣》《街巷源说》《城市血脉》《云南临安府进士谱》《建水诗词三百首》和戏剧集《人与狗》《拿我开刀》《张绍碧剧作选·三卷本》等十多部。主编出版《建水县志》《红河历史风貌建筑》《建水故事》和“建水历史文化丛书”“文笔塔丛书”等数十部。主编出版《建水,美丽的家乡》《建水校园歌曲集》等音乐作品集,创作《桃花村》《铓鼓舞之歌》《我爱家乡美》《水墨建水》等歌词数十首。获文化部群星奖、全国戏剧小品奖、全国戏剧文化奖、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等奖项,全国方志系统特别嘉奖的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的“书香之家”。

编辑:李继

审核:王若刚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