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诗礼乡:当“3·8”与非遗苗文化相遇,烟火里皆是诗意

作者:黄建林 龚正新 詹铧任 杨成林    来源:本站凤庆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时间:2025-03-10 20:24:47
报道:黄建林 龚正新 詹铧任 杨成林

在三八节到来之际,诗礼乡开展“非遗苗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女性参与,让大家在感受传统苗文化魅力的同时,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

在永复村小村小组,身着苗族盛装的妇女同胞们齐聚一堂,展示自己的刺绣作品和交流刺绣心得。69岁的杨茂芝从15岁开始学习苗绣,作为一名资深的苗绣者,很多妇女都向她请教,她也毫无保留的向后生们传授苗绣的经验技法。

小村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苗族村寨,从最初的216人发展到现在的42176人,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服饰和传统风俗习惯。

看着斑斓艳丽的色彩、精美图案,再配以金属薄片装饰的苗装,永复村驻村工作队员刀璐被深深吸引,边抚摸边发出阵阵赞叹,杨茂兰立刻拿出一套珍藏在箱里的苗装亲自给她穿上,然后又手把手教她刺绣,给她讲苗装与苗族的起源和变迁的故事,素有“穿在身上的史书”的美称。



刀璐说:以前只在视频上看到过苗绣,觉得特别漂亮。今天穿在身上,和苗家姐妹们一起学习苗绣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熊亚男的母亲是县级织布和苗绣非遗传承人,她家里摆放着纺车和传统织布机,织布仍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小耳濡目染,她娴熟地给大家演示了纺线和织布。尽管现在的服饰时髦新颖,但她们还是对本民族的服饰情有独钟。

“在自己织的布上,一针一线地绣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让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深深感觉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熊亚男说。

苗族的妇女不仅善于刺绣,还能歌善舞。所有节日都必须打歌欢庆,而领歌所吹奏的大芦笙是苗族的另一个瑰宝。

据村民杨富贵介绍,芦笙以木铜片组成,核心铜片,铜片切割为铜舌组装在芦笙内部,通过吹使其铜舌振动发出声音,改变管的长度和铜舌薄厚可以做出所需声响。苗族的芦笙是六管芦笙,六个单音通过配合可以产生多个音调,从而可以吹奏多种歌调,更神奇的是芦笙可以通过每一个男孩喜欢的音色来订做。杨富贵是芦笙制作县级非遗传承人熊绍良的传人。

芦笙可以像人一样自己的声音,我们就以自己喜欢的音色来调音,使其奏出的旋律就更有情感灵魂”杨富贵说。

诗礼乡宣传委员李丹说:此次活动不仅为女性同胞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苗文化的平台,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大家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