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简史之十九:路在前方

作者:王福永 王若刚 何俊云 罗菁 杨成林    来源: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    时间:2022-11-15 08:07:16
报道:杨成林 刁燕燕 张艷全 吴雪菲 邱琬婷 黄建春 特约记者 王胜 刘宝昌李俊江报道

生活在这条铁路上的人已经换到第四、第五代,“献了青春,献儿孙”,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北京、上海、天津、四川人,在铁路上已经很难找到了,能找到的也是一些只会讲滇南话的他们的儿孙。

提起父辈,儿孙们既没有埋怨,也没有高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在儿孙们看来,遥远的北方只是一个儿时的梦,这里才是儿孙们的根,才是儿孙们的事业,离开养育了这块土地会有些不自在。

线路维护人员

米轨铁路通车80周年纪念时,当时的开远铁路分局组织了八大中央新闻单位到沿线采访。一向能说善辩的记者们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大部分是“震撼”,面对常年累月坚守岗位的职工竟找不着话说。

是的,没有办法说。K338工区看似神秘的单位,其实只有3个工人。记者们到了工区他们却出来了,连和人打招呼最起码的礼节都不知道,采访时简单的“是”、“好”便没有下句。有时,记者讲半天他们却一脸的茫然。一个四川记者面对在工区的老乡,竟泪流不止不能自控。

列车员

车站值班员

无论有多深的情感,无论多么的不情愿,百年滇越米轨铁路不能承受这么多的人。

1936年,法国人营运管理的滇越铁路才3600人,平均每公里7.7人;民营管理的个碧石铁路1400人,平均每公里7.8人。两条铁路全部加起来也只有5000人。当然1936年滇越铁路的货运量不到20万吨,个碧石铁路仅有12万吨,现在两条铁路的货运量是1936年的20倍。

陈年老账不能说明现在应该怎么做,仅是从历史的角度提供一种想象的空间。

扳道员

车辆油漆工

在滇南,由于战争整整落后了其他地方20年,整个市场发育不全,新增项目不多,大规模建设和生产几乎没有,当地许多干部在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时,几乎都提到同样一个问题:别人在忙着搞改革,而我们在忙着支前。“整10年支前下来,我们只剩下一颗红心为革命了,哪还有什么东西与别人交换”。

从1990年代开始,米轨铁路一直在寻找出路,为这条线上善良的人们寻找归宿。

南昆铁路勘测、设计时,红河州人民政府、文山州人民政府、开远市等许许多多的单位和部门都希望南昆走米轨,理由是对战后的文山、红河两州也是一种补偿。

理由相当充分,但没有人理会。

后来,随着南昆铁路的通车以及昆明铁路局的成立,从米轨抽调人员支援准轨铁路,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之后,近二十年的时间,米轨运营成建制的站段到2016年3月就只有开远车务段、开远工务段了,人员屈指可数。

从2003年开始,许多有识之士为滇越铁路积极寻找出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滇越铁路长久地留在云南大地上;开发旅游,让怀旧与怀古的人们登上滇越铁路的列车,穿越时空隧道;与大财团合作,共同开发滇越铁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当然不时为一些好的主意,应当来说也是滇越铁路好的归属。但目前经营管理云南米轨铁路的机构——昆明铁路局,作为一个企业难以承受这样的重任,毕竟责任太大了。

当然,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一起都来想办法,滇越铁路应该会有一个好的归属。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