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地方政府修建铁路史无前例,一无实践经验,二无专业技术,困难重重。
玉溪地委、行署从加强交通建设推动玉溪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勇闯难关,下定决心,高质量、高标准地修建好昆玉铁路。
从这一战略决策出发,玉溪地委、行署决定首先组织强有力的铁路建设领导班子。
1988年6月11日,玉溪地区成立以玉溪行署专员段阳春任组长,副专员何兆寿、玉溪军分区副司令员徐根荣、地区计委主任孙亚夫、玉溪市副市长冯维益、玉溪市政协主席李平昌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组员的铁路建设领导小组。
与此同时,成立铁路建设指挥部,李平昌任指挥长,沈葵、刘法汤为副指挥长,后又增加李士进为副指挥长。
铁路建设领导小组与铁路建设指挥部成立开展工作后,玉溪地委书记段毓华和行署专员、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段阳春多次找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和云南省计委、省建委及铁道部汇报反映修建中的困难和问题。
工程上遇到大事、难事,地委行署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既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又善于从实际出发,使困难和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玉溪地委、行署领导在昆玉铁路的设计、施工中打破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敢为人先,引入招、投标机制。
玉溪地委、行署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和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评标小组,制定评标实施办法。
在设计上,定向邀请成都、兰州、天津、武汉4大铁道设计院前来投标,经过比较,从中选择了既能从玉溪实际出发,又有实力、保证质量、费用从优、能保证当年施工的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承担勘察设计任务。
昆玉铁路是地方铁路,按地方铁路标准修建还是按国家级铁路标准修建,成了当时争论的焦点。
坚持国家级铁路标准虽然多占地、多投资、多费时间,但能与全国铁路相匹配,为将来的电气化打下基础。
争论的关键问题是铁路的坡度设置,当时,铁道部、地方铁路协会给昆玉铁路坡度设置的建议为23‰,这样昆玉铁路可缩短3千米,按当时每千米1000万元造价计算,可以节省资金3000万元;
而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则坚持采用14‰的坡度,列车采用双机牵引,在不减少牵引能力的情况下,缩短修建里程,减少列车运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线路标准可进一步靠近国家标准。
经多次研究论证,玉溪地委、行署领导态度十分坚决地确定:
昆玉铁路坡度不大于14‰,坚持一步到位,一票通全国,投资增加,优化设计,为今后更好地发挥地方铁路作用、取得更好效益打下基础。
1988年3月,云南省计委批准昆玉铁路立项。
4月,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第三勘测设计总队接受委托,按照铁道部《地方铁路勘测设计工作要求》完成昆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1988年10月20日,云南省计委正式下达设计任务书。
12月,玉溪行政公署铁路建设指挥部与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签订《昆玉线勘察设计合同》,组成180人的勘测设计队伍进驻玉溪开展勘测工作。
勘测设计分两个阶段进行,1989年8月15日以前完成扩大初步设计,11月提交重点工程施工文件,1990年6月以前全部完成施工设计。
在初期的勘察中发现,昆玉铁路线路处于滇中大断裂层,地质情况复杂,岩洞较多。
铁一院进行铁路沿线小区域地质调查110平方公里,物探6处,250个物探点,钻探84孔,原位测试56个。
通过综合勘探,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奠定了昆玉铁路选线的基础。
1989年3月21日,铁一院提交《新建地方铁路昆阳至玉溪线路方案和主要技术设计研究报告》、《昆阳至玉溪线新建地方铁路线路方案平纵面缩图》、《昆阳至玉溪新建地方铁路全线工程地质图》、《昆玉线线路平面图》、《昆玉线线路纵断面图》、《玉溪站站场布置图》、《玉溪南站站场布置图》、《莲池站站场布置图》。
4月10日至12日,云南省计划委员会组织27个单位、80多位专家成立线路、站场及运营、施工预算3个小组进行审查。
铁一院吸收学者、专家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于1989年7月提交《新建地方铁路昆玉线扩大初步设计》。
1989年10月10日至12日,昆玉铁路扩大初步设计审查会在玉溪召开,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会议审定,昆玉线运营长度55.4公里,总概算19802万元。
玉溪南专用货场与昆玉铁路同步建设,投资单列。
主要技术标准为地方铁路I级标准轨距,预留国铁Ⅱ级标准条件,正线为单线,限坡7‰,双机坡14‰,最小曲线半径400米,东风内燃机车牵引;
预留电气化条件,牵引定数1950吨,到发线有效长550米,预留850米,继电半自动闭塞。
至此,昆玉铁路最新最美的蓝图终于在勘测设计当年绘制完成。编辑:李继 审核:王若刚